【绸缪什么意思】“绸缪”是一个汉语词语,常见于古文和诗词中,意思较为丰富。它既可以表示“修缮、修补”,也可以引申为“预先筹划、未雨绸缪”。在不同的语境中,“绸缪”有着不同的含义,因此理解其准确意义需要结合上下文。
一、
“绸缪”最早见于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:“五月鸣蜩,六月莎鸡振羽。七月在野,八月在宇,九月在户,十月蟋蟀入我床下。穹窒熏鼠,塞向墐户。嗟我妇子,曰为改岁,入此室处。”其中“穹窒熏鼠,塞向墐户”即指修缮房屋,防止寒风侵袭,这正是“绸缪”的原始含义——修缮、修补。
后世逐渐引申为事先准备、谋划,如“绸缪帷幄”、“绸缪未雨”,表达一种未雨绸缪、防患未然的智慧。
在现代汉语中,“绸缪”使用较少,但在文学、历史或正式场合中仍有出现,常用于强调对未来的规划与准备。
二、表格:绸缪的不同含义及用法
含义 | 解释 | 出处/例子 |
修缮、修补 | 指对房屋、器物等进行修理维护 | 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:“穹窒熏鼠,塞向墐户。” |
预先筹划 | 强调提前准备、谋划 | “绸缪帷幄”、“绸缪未雨” |
亲密、缠绵 | 在诗词中有时也用来形容情感深挚 | 如《楚辞·九章·思美人》:“心绸缪而不能释。” |
情感深厚 | 表达感情密切、难以割舍 | 《红楼梦》中“绸缪恩爱”一词 |
三、结语
“绸缪”一词虽不常见,但其内涵丰富,既有实际操作层面的“修缮”,也有精神层面的“谋划与情感”。在不同语境中,它能传达出不同的意义,体现了汉语词汇的多义性和文化深度。了解“绸缪”的真正含义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方式。